一、编制目的
为帮助教育主管部门、基建与体育教研团队科学决策,本白皮书围绕“学校攀岩墙出现”于室内体育馆或室外场地的可行性,系统梳理空间、结构、环境及运营最低要求,并提供可落地的安全操作规程、人员培训与认证框架,助力各校培养持证上岗的指导教师与安全员。
二、场地选址对比
1.室内体育馆
优势:全年可用、受气候干扰小、便于纳入日常课程。
限制:需兼顾其他体育项目,净高、通风、光照及承重条件必须专项复核。
2.室外专用区
优势:可利用自然光照与高大立面,易于实现攀岩墙高度与造型多样化。
限制:受风雨、温差影响大,需独立基础与围护结构,后期维护频次高。
三、最低空间与技术指标
1.空间尺度
顶绳区:单壁净高≥6m,攀道宽度≥2m;
抱石区:净高≥4m,跌落面纵深≥3m;
缓冲垫外围通道:宽度≥1.2m,便于安全员巡视与应急通行。
2.承重与结构
室内楼面:恒载+活载组合≥6kN/㎡,锚点拉拔力≥15kN;
室外基础:独立混凝土承台或桩基,抗倾覆系数≥1.5,并预留后期增设锚点预埋件。
3.通风与光照
室内:机械排风≥4次/h,LED平均照度≥300lx,避免墙面眩光;
室外:攀道应避开强风口,日照强烈区域需设置可拆卸遮阳网,保障学员可视性与岩壁表面温度适宜。
四、安全操作规程(节选)
课前由指导教师、安全员双岗检查所有锚点、保护器材及缓冲垫完整性;
实行“一人一绳一保护”制度,严禁脱保、冲坠测试;
学员进入抱石跌落区前,须完成落地滚翻示范,安全员全程保持2m以内距离;
课后执行“归零”流程:装备归位、签字确认、隐患拍照上传,形成台账。
五、人员培训与认证路径
学校攀岩墙出现任何教学行为前,须至少配备:
初级攀岩指导员≥2名(持属地体育行政部门或行业协会认可的证书);
攀岩安全员≥1名(具备急救资质并完成专项岩壁救援培训)。
培训模块:岩壁构造认知、保护与下降技术、坠落动力学、风险识别、应急处理、课程设计。
认证流程:理论考核+实操评估+实习带课,周期一般不少于48学时;证书有效期四年,需年度复训。
本校教师考取资格后,可在校内开展二级培训,形成可持续的“以校育师”循环,降低长期外聘成本。
六、运营与维护要点
每学期开学前完成整体结构与锚点无损检测;
每月检查快速磨损件(保护绳、安全带、挂片),实行“一绳一签”报废制度;
建立恶劣天气应急预案,室外壁在风力≥6级或雷电预警时立即停用;
设置清晰的安全告示与视频监控,保留影像不少于30日,便于回溯。
七、结语
无论是将学校攀岩墙出现于室内体育馆还是室外场地,都应在选址、设计、建设及运营全周期内贯彻“安全、适用、可持续”原则。建议各校结合自身空间禀赋、课程目标与财务计划,优先完成结构复核与师资储备,再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。通过严格执行本白皮书提出的最低技术要求与培训认证体系,可有效降低运行风险,为学生提供科学、系统、安全的攀岩教育平台。

24小时客服电话:400-640-7776 手机15639090097 传真:0371-86520280版权所有 豫ICP备07500855号-2营业执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