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热线:15639090097

最新案例 CASE

体能训练场

更多案例

¬首页>新闻中心>公司新闻公司新闻

校园攀岩新势力:河南攀岩者助力学校攀岩墙建设

发布时间:2025-10-20 来源:拓展者

    一、编制背景

    近年来,国家持续强调“体教融合”,要求校园体育设施向多样化、专项化升级。攀岩运动因兼具力量、协调与意志训练价值,逐步被纳入中小学体育选项。学校攀岩墙作为新兴载体,其安全、教育及运营逻辑均与传统器械不同,亟需一份专业、可落地的设计规划指引,以规范建设、降低风险、提升育人效能。

    二、产品定位

    学校攀岩墙是服务于6—15岁学生群体的专用教学与训练构筑物,首要属性为“教育器材”,其次才是“运动设施”。其设计应充分匹配儿童青少年身心特点,强调分级难度、可扩展性与课程化适配,确保在同一面墙体上实现初级体验、进阶训练与趣味挑战三重功能。

    三、设计原则

    安全优先:所有结构、保护点、缓冲区执行双重冗余原则;任何可预见失效模式均设有独立备份。

    教育导向:路线设置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齐,支持教师开展模块化教学。

    空间友好:占地率控制在常规操场空余段内,不额外征用土地;高度与悬挑尺寸兼顾校园风貌及相邻建筑日照。

    可持续:采用可逆装配结构,便于随着学生年龄结构变化而调整角度与支点;面层材料耐候、可回收。

    四、系统构成

    结构系统:轻钢框架+可调节面板,工厂预制、现场栓接,避免焊接带来的热变形及校园动火风险。

    支点系统:环保树脂模压支点,专利快拆结构,可五分钟完成路线重置;颜色与难度分级一一对应,方便教师分层教学。

    保护系统:

    ——顶部保护轨:多点悬挂,单点失效仍可承载最大冲击负荷。

    ——自动缓降器:学生佩戴后可在失控时匀速下降,减少教师人力依赖。

    ——缓冲垫:现场拼装式发泡垫,厚度≥0.4m,覆盖范围外延1.5m,确保脱落时人体着地冲击低于安全阈值。

    运维系统:二维码巡检+在线课程包,支持教师课后完成器材状态记录与教学反馈。

    五、场地选址与流线

    选址:优先利用现有综合馆侧墙或室外运动场边角,避开主要通风口及乔木根系;与教学楼距离≥6m,杜绝噪声干扰。

    流线:设置“待攀区—穿戴区—攀爬区—离场区”单向循环,避免交叉;教师视角需覆盖全部区域,实现无盲区管理。

    六、课程化应用建议

    分级路线:同一面学校攀岩墙设置六条差异难度线,对应课标水平一至水平六,教师可按年级分组选用。

    单元教学:每单元四课时,涵盖“认识装备—平衡移动—手脚配合—线路规划—心理突破”,实现从体验向技能迁移。

    综合评价:以“技术+认知+情感”三维记录学生成长,技术维度关注动作质量,认知维度考察路线选择策略,情感维度记录挑战意愿与团队沟通。

    七、风险管控要点

    多重检查:课前教师例行检查结构连接、保护绳磨损;每月由校内安全员进行二级巡检;每学期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三级定检。

    天气熔断:室外学校攀岩墙在风速>7m/s或降雨导致支点湿滑时立即停用,并设置物理隔离带。

    人员资质:授课教师须持有国家认可的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,且每两年接受一次复核培训。

    八、维护与更新

    支点更新:根据学生身高分布及课程需求,每学期对30%支点进行位置调整,保持路线新鲜感。

    结构防腐:室外钢构采用热镀锌+氟碳喷涂双工艺,设计寿命≥15年;面板使用抗紫外树脂,颜色保真期≥8年。

    档案管理:建立“一墙一档”,记录设计图纸、验收报告、巡检记录及重大改造事项,保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。

    九、结语

    学校攀岩墙不仅是一项体育硬件,更是培养学生勇气、专注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育人平台。通过科学选址、专业设计与制度化管理,可将风险降至最低,把挑战与成长的价值最大化。本白皮书旨在为教育管理者、设计方及施工方提供一套兼顾安全、教学与可持续运营的技术框架,期待更多中小学在规范指导下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学校攀岩墙,让“向上攀登”成为孩子们记忆中的常态体验,也为体教融合国家战略落地贡献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样本。

生成学校攀岩墙图片(1) (1).png

24小时客服电话:400-640-7776 手机15639090097 传真:0371-86520280版权所有  豫ICP备07500855号-2营业执照